7月13日,由中國農業大學主辦,中國農業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承辦的2018智慧農業創新發展國際研討會在京召開,針對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大數據與區塊鏈技術、智慧農業技術、智慧農業創新發展與全球化戰略、智慧農業協同創新與關鍵技術、裝備以及智能農業產品研發與產業提升等進行開放式研討,為人工智能在現代農業的深度應用、智能裝備研發提供技術支撐。
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認為,智慧農業和生物機器人技術是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發展智慧農業和生物機器人技術的基礎是農業機械化和現代農業裝備技術。
據羅錫文透露,我國農業機械化未來將按照“3-2-3”的發展思路,也就是開發應用農業機器人等現代農業裝備技術,促進智慧農業的發展。第一個“3”是明確“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即到2025年,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農機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實現農業機械化“從無到有”和“從有到全”;到2035年,全面實現農業機械化,農機科技創新能力基本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實現農業機械化“從全到好”;到2050年,農業機械化達到更高水平,農機科技創新能力與發達國家“并跑”,部分領域“領跑”,實現農業機械化“從好到強”?!?”是堅持全程全面機械化同步推進和農機1.0至農機4.0并行發展的原則,全程機械化主要包括產前、產中和產后各個環節的生產機械化,全面機械化主要指“作物”生產全面機械化、“產業”發展全面機械化和“區域”發展全面機械化;農機1.0指“從無到有”,是以機器代替人力和畜力,農機2.0指“從有到全”,是全程全面機械化,農機3.0是“從全到好”,是用信息技術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農機4.0指“從好到強”,即實現農機自動化和智能化。第二個“3”是落實三項重點任務,一是薄弱環節農業機械化科技創新,包括應用基礎研究,糧食、經濟作物和飼草料薄弱環節技術研發,福利設施養殖工程,區域、水果蔬菜飼草料與畜禽水產機械化技術體系集成研究示范,農村生活廢棄物處理與綜合利用;二是現代農機裝備關鍵核心技術科技創新,當前亟需在共性關鍵技術、重大裝備、傳感器與智能化技術、基礎零部件以及材料和制造工藝方面盡早取得突破;三是農業裝備智能化科技創新,主要包括傳感器、農機導航、精準作業和農機作業工況監控。
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汪懋華從數字經濟發展推動農業產業變革新時代、中國農業與食品產業發展新趨勢、精細農業實踐助推了數字農業的創新發展三方面進行了深入分析。農業農村部、華南農業大學、中國能源研究會、中國農業工程學會、中國農業機械學會、中國自動化學會等單位的領導和來自美國、日本、韓國等1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知名專家參加了會議。中國農業信息網中國農業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