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一直是政府高度關注的大問題。在這當中,解決好農產品的流通問題對解決好三農問題是至關重要的。
在中國農產品流通問題一直是困擾政府、社會的一個大問題。政府一直在投入巨大的財力、人力和政府資源解決這一問題。
生產一端的特點小、散。一直以來,中國的農業生產結構是規模小、并且是極度分散。雖然這些年來,政府在一直推動農業的產業化,但從整體上看基本還是這樣的產業結構。
規模小、極度分散帶來的結果是農產品的流通極度困難。本身農戶、合作社、加工企業因為規模小獲取信息的能力有限,對市場的分析、判斷、預測能力更是有限,開發流通渠道的能力更是有限。
從一定角度上講,解決農產品的流通渠道問題,是解決農業生產問題的關鍵。
在當前的環境下,借助互聯網的高效鏈接手段,搭建起高效的線上B2B渠道模式,有效消除企業之間、產銷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幫助農戶、合作社、加工企業構建能夠覆蓋全國市場的有效線上渠道是唯一有效方式。
地區分布分散。由于農產品本身就存在地區之間的生產差異,因此,全國范圍的大流通是基本的市場格局。也就是南方的產品需要跨區域到北方,北方的產品需要跨區域到南方,東部的產品需要跨區域到西部,西部的產品需要跨區域到東部。
在這種情況下,構建高效的訂單、物流體系就非常重要。特別是能夠通過一個平臺、一套倉配體系、能夠支持不同的農戶、合作社、廠家完成對不同B端用戶、甚至是C端的交付就顯得非常重要。
只有這樣才會真正形成高效的物流效率,也才會有效降低農產品的流通成本。多環節、多層級、多體系傳統流通體系不可能有效解決這一問題。
季節分布不均。大多的農產品都存在一季生產、全年銷售的市場現實。能用更多的金融衍生產品,幫助農戶、合作社、加工企業解決資金及生產需求,非常重要。特別是能夠幫助企業構建起完整的供應鏈金融體系是特別重要和現實的問題。
在目前的環境下,通過B2B的平臺模式,建立在全產業鏈交易打通、交易透明、交易數據化基礎上的供應鏈金融體系,才能形成完整的數據閉環,才能形成健康的運行。
所以在目前的環境下,解決農產品流通的關鍵手段就是需要構建打通全產業鏈的互聯網B2B平臺化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并能構建起完整的交易+交付+生態化服務體系,將會對推動改變農產品流通效率帶來重要價值,可能會帶來農業領域的一次重要產業革命。因為只有流通的效率改變了,才會從根本上改變農業的生產效率。所以,政府務必要大力推動農產品流通領域的B2B平臺化改造。
在平臺化的發展模式當中,圍繞農業產業領域,構建起完整的產業互聯網平臺,將會是主要的發展方向。
所謂產業互聯網,就是構建起鏈接生產、流通、不同B端用戶、C端用戶的交易平臺,打通農業全產業鏈的交易關系;努力消除中間交易環節,消除生產、流通、用戶、消費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構建高效的交易模式、交付模式,切實提升流通效率;構建起交易、信息、物流、金融等生態化的服務體系,切實賦能農業產業鏈各端,從而發揮推動農業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價值。
從目前來看,B2C的模式,或者只是從流通領域局部的B2B模式難以從根本上解決產業效率問題。
從目前的B2C模式來看,解決的是農戶、合作社、加工企業的銷售市場問題,為企業解決了一定的線上銷售市場,但是并不能有效解決全產業鏈效率問題,因為B2C模式沒有實現全產業鏈的打通。
從目前的只是從局部渠道的B2B模式來看,也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產業鏈的流通效率,因為只是從中間環節的流通效率改變,并不會完整改變全產業鏈的效率。
所以唯一的選擇,是需要構建起完整的全產業鏈B2B平臺模式,才會從根本上有效解決全產業鏈的流通效率。
在農產品B2B模式的構建當中,必須要緊密結合農業產業的不同特點,搭建起針對行業分散化的,能夠發揮聚合行業產業鏈上下游各端的完整的產業化模式。在目前的針對農產品的平臺中,中農網的模式以其打通全產業鏈的有效鏈接,構建起了完整的生態化交易閉環。
從中農網的模式看,正是在構建這樣一個連接產業鏈上游、下游各端,以高效的線上交易模式打通全產業鏈交易,通過平臺+自營+生態化服務體系構建起適應農產品產業需求的靈活交易方式,圍繞提升產業流通效率,建立起交易、交付、生態化的服務體系。
中農網是嘉御基金創始人、前阿里巴巴CEO衛哲投資項目當中,唯一擔任董事長職務的企業,是國內大宗農產品B2B垂直電商平臺和供應鏈服務企業,目前平臺的營收已經達到800億,已經成為在國內農產品垂直電商領域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平臺企業。
分析中農網的模式有以下特點:
專業化的平臺運作模式。中農網的發展模式是首先從專業領域切入,形成在專業垂直領域的訂單密度,構建完整的專業領域交易模式,逐步切入不同品類專業領域。
從農產品來講,不同的品類其上下游的用戶需求特點完全不同,其交易模式也有很大差異。只有在細分領域更準確的把握用戶需求,以更準確的交易方式滿足用戶需求,才能更好地產生平臺的價值,才能形成用戶粘性。
中農網從白糖領域切入,逐步構建了白糖、繭絲、水果、板材等專業交易平臺。形成了針對不同農產品品類更專業的交易服務模式。
在白糖領域,針對上游供應商規模小、企業類型多、集中于廣西、云南、廣東的特點,準確把握他們的需求就是價格發現和快速銷售并回籠資金。
針對下游用戶企業規?;町惔?、供應鏈效率要求高、注重品質的需求特點,突出以價格最優、品質好、確保交付效率為核心要點。
因此結合不同上下游用戶的特點構建不同的交易模式與交付模式。采取了平臺+自營+供應鏈的靈活模式,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構建起產地倉、銷區倉的倉配體系,支持對不同用戶的快速交付,并且有效整合行業經銷商的現有存量資源,實現各種資源的有效利用。從而實現了在整體白糖細分領域的市場快速發展。
在蠶絲領域,針對行業分散的特點,重點在打通全產業鏈接方面發揮平臺的信息服務價值。下屬的繭絲交易網截止到目前,在全國盛產繭絲的城市與超過700家的繭絲企業客戶達成深度友好合作,覆蓋繭站、繅絲廠、綢廠、服裝廠、中間商、外貿公司等繭絲綢行業的整個產業鏈。
結合繭絲市場特點在廣西、浙江、四川等地設立交收配送倉庫13個,交收倉庫總面積約3萬平方米,構建了覆蓋全國范圍內的交收配送體系。并整合社會倉儲、運輸、融資、質檢等各種服務資源,開展網上交易、結算、行業信息、品質控制、管理等服務。實現繭絲綢各企業從入庫、信息發布、合同簽訂、支付結算、出庫的一條龍服務。
持續向產業鏈上下游場景布局,形成產業鏈閉環。其實平臺化的價值和運營成功的關鍵在于運營邏輯。技術能力是底層邏輯,構建符合產業需求的運營邏輯,賦能產業鏈各個環節才是平臺的終極價值體現。
從垂直平臺模式來看,必須要更深度的廣泛切入供應鏈各端,只有在整體的供應鏈各端做深、做專,形成產業閉環,才能最終形成平臺的價值。
從中農網的模式看,其交易模式逐步沿供應鏈兩端向上游與下游延伸。
在上游,幫助生產、加工企業構建鏈接農戶、合作社、種植、養殖基地的供應鏈體系,建立起穩定的交易體系,以相關的金融工具幫助農戶、合作社與加工企業構建穩定的交易關系。甘蔗項目向上游延伸,拓展涉農業務規模,為蔗農提供融資服務,形成深度的產業鏈服務。
在下游,逐步切入不用的終端用戶,以不同的交易服務方式,滿足不同渠道商、終端不同用戶的需求,特別是有效滿足不同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并且在構建其滿足C端用戶的平臺體系,逐步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閉環。投資的“好伙計”項目,將產業鏈下游場景納入公司整體生態圈布局,主要對接大型食品廠、專業連鎖門店、高端餐飲等高凈值大客戶,打造輻射多城市的專業化農產品電商平臺服務。
以技術提升平臺效率。技術改變效率一定是B2B平臺模式的底層邏輯。B2B的效率改變一定是基于互聯網環境,借助互聯網的鏈接手段,實現產業鏈打通,去中間化,把以往分割的市場、相互不連通的市場體系,各自封閉的運行體系能夠整合成為一個完整的產業化交易體系。在這當中,需要用技術改變效率,技術需要圍繞交易構建起完整的體系。
中農網有較強的技術開發能力。整體的技術架構構建起基于互聯網環境下的技術體系,形成了完整的B2B2B2C的交易模式。并能夠與ERP、倉儲物流、大數據、CA認證、第三方金融機構實現共享,實現業務流、資金流、物流與數據流的打通,支持多商戶以及B、C端用戶,圍繞精細化運營構建平臺運行技術體系。
建立完整的交易體系。把握農產品B2B電商未來將實現內外貿易融合發展、網上和網下融合發展、硬件和軟件融合發展、圍繞轉型升級外遷融合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品牌的融合發展五大趨勢,構建生態圈融合,供應鏈閉環,逐步將平臺融合為產品層、使用層、和技術支持層的生態大融合。實現生產和交易的互聯網化和信息化,整個鏈條和流程的可視化和透明化。
構建科學的交付體系。中農網在全國擁有超過400家倉,構建了完整的全國性交付物流體系,實現700萬噸貨物流轉量,100萬噸貨物發運量,并且實現了從產區到銷區的庫存配置,完全根據平臺交易數據實現智能化調配。實現以大數據智能化分配、物流環節的全程可視化管理。
傳統貿易中,白糖流通周期為7到15天,中農網實現了在其平臺上進行交易的白糖流通周期,縮短至1到3天,平臺交易每噸糖的購銷成本,從傳統貿易25元/噸降低到7元/噸,大幅提高了流通效率,降低了流通成本。
用數據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根據歷史數據的挖掘,針對上下游用戶的不同生產周期、不同市場波峰、以及天氣、節日、需求的波動,來提前部署,對于采購商而言,不需要在庫存上,承擔現金流的壓力,也不需要去承擔在途時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的風險。同樣,對上游或者經銷商而言,依賴于平臺的賦能,不需要很龐大的隊伍去運維,有的客戶過去幾十人的銷售隊伍,現在只需要兩個人,就全部可以完成。
構建生態化運營閉環。中農網針對不同大宗農產品的品類屬性,通過垂直方式,進入到各個大宗農產品窄分領域。六年時間,從少SKU開始,逐步切入白糖、干繭、生絲、板材、水果領域,以經營少品種、形成大的訂單密度構建生態化的閉環體系。
核心是立足于這些品類行業現實狀況和客戶痛點,搭建了專屬單品B2B平臺對應客戶,有效滿足客戶需求,形成不同品類的交易閉環。
在這種交易閉環模式基礎上,可以構建起圍繞企業需求搭建起生態化的服務體系,特別是金融服務體系,以更有效率的支持到產業鏈企業。
農產品的特點是非標準化。在整個分包、分揀過程中,為了保證客戶在收貨時的成功率,需要平臺消除很多的不確定因素。包括即使是相對有標準的,在客戶的不同需求場景下也會有不同的個性化偏好,這也要求B2B平臺有強大的資源配置能力。為產業鏈各端做供應鏈金融,選擇的是以貨物作為第一的控制,完全不同于企業與銀行,或者個人與銀行之間,基于資產或者信用的傳統借貸模型。需要平臺算得清、管得住、賣得掉。
中農網運用生態化運營體系搭建的供應鏈金融,幫助客戶實現了10%~20%融資成本的降低,更符合農產品季產年銷的資金使用特點,更加靈活。
總之,面對當前的農產品流通問題,必須要借助互聯網平臺模式,構建起新的渠道流通模式。根據中國農產品行業的現實,構建起完整的產業互聯網平臺模式是主要的發展方向,不會是簡單的B2C電商模式,也不會是只解決一端環節的B2B模式,需要構建起完整的鏈接產業鏈各個環節,能夠構建起高效的、針對不同上下游用戶個性化需求交易服務、交付服務以及生態化服務體系。